谁也未曾料到,当整个汽车圈还在激烈竞争价格和续航时,京东汽车与比亚迪却突然将目光转向了拥有3.8亿辆、长期受劣质电池困扰的电动二轮车和三轮车市场。这是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亲自推动的与京东集团战略合作的又一重要布局。这一举措的背后,正是王传福一贯强调的“技术普惠”和“绿色出行”战略的进一步落实——不仅要在乘用车领域引领变革,更要让轻型车用户享受到真正安全、耐用、智能的电池产品。
8月18日,比亚迪轻型车电池京东自营旗舰店正式上线运营,专为电动二轮车、三轮车量身定制的高品质锂电池高调首发。京东为此提供了顶级服务:不仅销售电池,还提供上门安装和维修服务——用户只需一键下单,服务工程师即可直接上门。这不仅是一次新品上市,更是一场针对近四亿人出行痛点的底层革命:劣质电池横行的时代或将彻底终结。
数据显示,我国电动二轮车、三轮车的社会保有量已接近3.8亿辆。然而,在这个庞大的市场背后,电池问题一直是用户最头疼的痛点。
长期以来,市场上充斥着劣质电池。小作坊为降低成本,使用回收电芯、简化生产工艺,导致电池在充放电时极易出现短路、鼓包甚至自燃,严重威胁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使公众对电动车电池形成了“不安全”的刻板印象。
从使用体验来看,传统铅酸电池的技术局限性已难以满足需求。其能量密度低,续航里程普遍不足50公里,对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每天需行驶100公里以上的职业而言,一天三充成为常态,充电等待时间直接影响收入。更关键的是,铅酸电池寿命短(普遍仅2-3年),衰减快,使用一年后续航可能减半,用户不得不频繁更换,长期成本居高不下。
此外,铅酸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也不容忽视。其内部含有的铅极板和硫酸电解液,若回收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水体酸化。
面对上述种种问题和痛点,用户并非没有升级需求,而是缺乏可靠的产品供给:小品牌技术不过关,大品牌又鲜少涉足这一领域。
比亚迪联合京东汽车推出轻型车锂电池,不仅是为了取代老旧的铅酸电池,更是一次彻底的技术升级。作为深耕电池领域三十余年的技术型企业,比亚迪将乘用车级的技术标准和品控体系直接应用于电动二轮车、三轮车领域,使每一块电池都具备硬核性能。
轻型车专用锂电池采用比亚迪首创的蜂窝电池结构,既减轻了电池重量,又大幅提升了结构强度,即使遭遇碰撞、挤压也不易发生电芯破损。更严苛的是,电池经过了424项极端工况测试,最终实现了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超长循环寿命设计使比亚迪锂电池能支持2000次以上充放电,按每天一次充电计算,使用寿命可达5年以上,几乎是普通铅酸电池的两倍。这意味着用户无需频繁更换电池,长期使用成本更低。
在智能化体验方面,用户通过专属智能小程序即可实时查看电池状态:剩余电量、健康度、充放电次数一目了然,甚至能提前预电池异常。
如果说比亚迪提供了优质产品,那么京东则补上了优质服务的关键一环。对于电动二轮车、三轮车用户而言,电池故障的尴尬场景屡见不鲜:上班路上突然断电、送货途中电池故障,寻找维修点需绕远路,维修等待时间长更是家常便饭。而京东汽车构建的服务体系,正是精准解决这些痛点。
京东汽车早已搭建起覆盖电动二轮车、三轮车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网络:从整车销售到配件更换,从日常养护到故障维修,用户在用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找到对应的服务。此次与比亚迪合作,更是将服务优势直接应用于电池产品。用户购买电池后,将享受到由比亚迪和京东汽车双重保障的优质服务。
目前,京东电动车上门维修服务已覆盖全国超过100个城市,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县城,用户通过京东APP一键预约,专业技师即可上门检修电池、更换配件。更贴心的是,京东还将国家补贴、百亿补贴等特色服务融入电池消费场景。消费者在京东上购买比亚迪锂电池,可享受到最大力度的价格优惠。
比亚迪选择进军轻型车电池市场,绝非偶然,而是其以融合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布局,也是王传福长期以来“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理念的又一实践。
回顾比亚迪的发展轨迹,从二次充电电池到新能源汽车,从刀片电池到“云辇”系统,每一次技术突破都遵循“从核心技术到产业应用,再到生态延伸”的逻辑。而轻型车电池正是这一逻辑的最新体现。
在王传福的规划中,比亚迪始终坚持“技术基因+垂直整合+精准战略”的融合创新模式。此次进军轻型车电池市场,正是将乘用车领域积累的电池核心技术“降维应用”:电芯材料源自乘用车级动力电池的研发经验,电池管理系统脱胎于新能源汽车的智能电控技术京东携手比亚迪重塑34s店保养8亿辆电动车电池版图,甚至连生产环节的品控标准都与乘用车电池保持一致。
更重要的是,王传福多次强调:“绿色引领”不仅是比亚迪的技术方向,更是企业发展的终极价值导向。轻型车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电动化升级对降低碳排放至关重要。用高品质锂电池替代污染较大的铅酸电池,既能减少电池回收环节的污染,又能通过提升续航降低能源消耗,这正是比亚迪“为地球降温1℃”理念的生动实践。
与此同时,王传福所倡导的“技术鱼池”战略也在这一领域发挥作用。比亚迪早在多年前就已布局磷酸铁锂材料、蜂窝结构、智能温控等底层技术,如今随着轻型车电池市场的成熟,这些储备技术被迅速“捞出”并实现产业化。
此次轻型车电池合作,是京东与比亚迪多年战略默契的又一次升级。双方的合作形成了从供应链到服务链的深度协同。
早在2021年,京东物流就已深度切入比亚迪的供应链体系,承担起电池、产前零部件的运输任务,用数智化物流能力保障比亚迪生产环节的高效运转。去年3月,王传福亲自带队到访京东,双方宣布在乘用车全渠道营销与售后服务体系、商用车全场景合作和特殊场景定制、数智化供应链服务、企业经营物资集采及综合服务等领域全面展开合作。
今年7月,京东成为比亚迪售后服务体系“精诚一家”的独家电商合作伙伴,首次向电商平台开放原厂保养、配件供应等核心资源,甚至允许非比亚迪车主享受原厂级服务。这让京东养车的近3000家门店瞬间升级为“全品牌4S店”,彻底打破了传统4S店品牌专属服务的壁垒。
而此次在轻型车电池领域的合作,标志着双方的协同从乘用车延伸到轻型车,从整车服务下沉到核心部件服务。比亚迪看中京东的,是其覆盖全国的数智化供应链和全渠道服务能力,能让高品质电池快速触达亿级用户;而京东需要的,是比亚迪的技术能力和产品优势,进一步完善其出行生态的核心部件服务拼图。技术+渠道+服务的互补,使双方的合作形成了1+1>
2的效应。
京东与比亚迪的此次合作,本质上是一场技术供给与服务需求的精准对接,其影响早已超出单一产品的范畴。
对用户而言,3.8亿辆轻型车的电池升级潮即将到来,劣质电池的生存空间将被挤压,买好电池、享好服务将成为常态;对行业而言,它树立了技术+服务的新标准,推动轻型车电池市场从低质低价竞争转向品质服务竞争;对新能源产业而言,巨头之间的协同合作为打通产业链提供了新范本:只有技术创新通过高效的服务网络快速落地,绿色发展才能真正解决民生痛点,新能源的普及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从乘用车到轻型车,从整车到电池,京东与比亚迪的下一步棋或许已在酝酿。而这场持续多年的双向奔赴,最终改写的可能不止是轻型车电池的市场格局,更是整个新能源产业的生态格局。